汉代玉瓶(汉代玉瓶拍卖的价格)

更新时间:2025-01-18 17:01 1 447 0

鉴赏常识

1.玉器有哪些鉴赏知识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称誉。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用玉石制成刀、斧等劳动工具。自从出现“神”的概念后,古代又制成玉璧、玉璋、玉磬等祭鬼神礼器和兵器,如玉戈、玉钺等。

从新石器时代的商、西周春秋晚期墓葬出土文物中,已发现有随身佩戴的装饰玉器和实用装饰玉器。 玉料种类较多,玉制品器物也丰富多彩。

我国在商代就已制作玉器皿,如玉簋,但数量不多;战国及汉代玉器皿有玉角杯、玉灯等;唐宋以后,玉杯、玉碗之类玉制器皿较多。玉制器皿成为玉器主要产品则是从明代开始的,到了清代,精美的玉器皿制品发展很快,其品种和数量达到了历史之顶峰。

由于玉器皿制品总体造型及组件构成等诸因素,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因此对玉料要求也很高。这里主要介绍软玉精雕细琢制成之“器”——玉器皿。

常见玉器皿有瓶、薰、壶、炉以及碗、杯、碟、盒等,器形多仿古代青铜器,花色多样。玉瓶有圆肚瓶、方瓶、观音瓶、八棱瓶、葫芦瓶等数十种;兽形器皿有如牛尊、羊罐、龙觥、凤瓶、鸳鸯盒等。

玉器皿挺拔华美,但其造型复杂,仅配件造型就有盖、顶、底、耳、环、链、提梁等,而内膛结构又有腹膛、盖膛、足膛之分。此外,玉生肖挂件形象逼真、玉腰链古朴典雅、玉项链多姿多彩,既有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老年朋友对玉件器具鉴赏要点主要为:要求玉件用料需质色均一,造型施艺之形状规矩,观赏评析器皿雕刻,如单面雕、双面雕或浮雕、深雕及镂雕技法,并与纹饰、扎丝、薄胎、活环活链、刻字等特殊技艺相结合,制件完整且琢磨光滑,在玉器上不得有显微的开料、砣工残留痕迹。 和田玉产生于5亿年前的寒武纪,在距今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昆仑山隆起,因地球岩石演变形成的软玉矿带被抬升到海拔4000米以上。

随着岁月沧桑,一些玉石崩落山涧,随着河流被带到了和田,常年被水冲刷磨掉了原有的瑕疵,留下来的精华便是最好的玉。 “冰清玉洁”的和田软玉,由此成为玉石中珍贵的极品。

2.鉴赏者应具备哪些要素及鉴赏过程

诗书画鉴赏吗? 要掌握评判书画艺术水平的标准 看一幅画的优劣或一个画家的艺术水平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看此幅画反映出该画家绘画基本功的水平。

基本功的水平又从四个要素上看。 一看画家造型变型是否合理。

齐白石讲:“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数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黄宾虹讲:“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徐悲鸿讲:“造型、解剖、结构准确”,这些都是在讲造型的道理。

二看画中的章法、构图是否严谨。有的画画的,故意把一些人物和山水画的造型画得极夸张,追求所谓抽象派、印象派,让人看了不知是什么东西。

造型过分了也没有人愿意看,他们的作品自然就被淘汰了。 三看该画中反映出画家的用笔、用墨、设色是否恰到好处。

你看黄宾虹画中的线很有力量感,有的线就像小铁棍。石涛运笔,干小带湿,有血、有肉、有骨。

石溪、钱松喦都用颤笔,那线绵里藏针。沈周点苔,那苔点既有沉着感,又有浮动感。

董其昌用墨让人觉得高雅、纯净,梁楷用墨让人觉得淋漓、酣畅。 恽寿平用色,让人觉得艳而不俗。

四看该画反映出画家能否在传统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别人都用前人用过的皴法画,而你又率先使用了一种新的皴法,这就是创新。

其次看此幅画反映出该画家绘画语言的水平。绘画语言也从四个方面看: 一看绘画的选题和表达是否有创新。

二看该作品的气韵是否生动。有的画画出的人物、山水、花卉都很呆板,象是摆在那儿的。

有的画家画的山水、花卉都带着灵性,是活的,这就是气韵生动。三看该画的意境是否深邃。

有的画看一遍就够了,过后就忘了,有的画越看越爱看,百看不厌。四看该画的格调是否高雅。

经验之二:要会选择鉴定家 中国的鉴定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对清以前的书画作品看的多有鉴定经验的。

第二类,对清以来的书画有一定的研究,但主要是对情至民国书画作品看得多,有鉴定经验。第三类,对清以来作品有研究,对民国期间的作品也有一些研究,但对当代书画作品看得多、收藏得多,有收藏经验。

你要收藏的作品属于哪个时期的,就应该找对那个时期书画看得多,研究得多,收藏得多,买卖得多的鉴定家去鉴定。 经验之三:要会评估书画的价格 会选择鉴定家后,就该懂得如何评估书画的价格。

因为只有懂得如何评估书画的价格,收藏东西时才不会花冤枉钱。 经验之四:会把握买卖的机遇,及时调整收藏结构 经验之五:要有主见,不要追潮流 。

3.求国画鉴赏知识国画鉴赏方面的知识

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中国画的鉴赏鉴赏,指的是带有一定评论的欣赏。

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判,它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各人的审美观、绘画修养、文学修养以及自我感受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有不同的评判。 就是同一幅作品,从不同的鉴赏角度或是不同的定位也有鉴赏上的差异。

赏与鉴是两个概念,赏是对作品高下、优劣、好坏的评定;鉴是鉴定作品的真伪。鉴赏绘画,似乎简单,却也必须注意方法。

古人有许多鉴赏的标准和格法,虽然反映地是古代鉴赏家的审美理想,有一定的时代和审美特点,但对我们今天的鉴赏来说,有些还可以引作借鉴、参考。 当然,我们今天鉴赏作品,还有着新时代所提出的要求和准则。

一)、传统品评标准传统的品评标准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对中国画的品鉴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借鉴。1、形神方面战国时《韩非子》中提出的品评标准是:画得象与不象。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见)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论,把传神作为评画的头一个标准。

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记载郭子仪女儿评画的故事,她认为:评定两幅肖像画的高低、优劣不但须从形似去要求,而且更须从神似去要求。唐代张怀瓘提出“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神妙无方,以顾为最。”成为唐代评价绘画的美学标准。

这种以神、骨、肉论画变成了一种尺度,对人物画谈到神、骨、肉,对一些走兽画,比如画马,也谈到神、骨、肉。杜甫在他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说的是韩干学曹霸画马,只着重画马的肉,不着重画马的骨,所以使得马的神气大大削弱了。

宋代苏轼提出“常理”的论画标准。在形神方面只要合乎情理就行。

据米芾记载,苏轼画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芾问他何以不分节?苏轼回答说“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这正是苏轼用常理指导画画的结果,因为他观察到竹子不是逐节生的,竹节是在幼芽时就形成了,后来从笋中脱出,长大了,长高了。

如果一节一节地画,与竹子生长过程不符,失去常理。关于形神方面的论述很多,有重形的;有重意的;亦有重“形神兼备”的,争论从没有休止过。

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必须依靠形象来反映生活,并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思。因而现在的中国画鉴赏以“形神兼备”为最。

形是具体的,神是抽象的,不能“贱形贵神”,舍形不能求意,只有“形具”才能“神生”。也不能只重形,那么画人物好像画的是泥塑木雕,画花鸟就象画的动物标本,虚有皮毛,全无生气。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形与神二者缺一不可。

2、六法六法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先提出的比较科学而系统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准则,它们始为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其后逐渐应用到山水、花鸟画科。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引谢赫语,并把“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同列为首要之法。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发展了“六法”的品评,把“六法”更加具体化,其中删去了传移模写,增加了用墨。“六要”是气、韵、思、景、笔、墨。

北宋刘道醇对品鉴标准提出“六要六长”,使品鉴标准更为具体化,“六要”即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来去自然;师学舍短。 “六长”即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

“六要六长”使中国画的品鉴标准更加清晰和明确,同时也是六法的变相,所不同的是具体地指出了他们的优点,避免了理解上的偏颇。而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云:“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云:“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意》云:“然笔意亦无他焉,在品格取韵而已。

”他们在绘画作品的风格上,以其有无气韵作为品评的标准。谢赫的六法论,为历代作画者、评论家所推崇,一千多年来,论者众多,对中国画论及中国画的创作发展及其品鉴,具有极大影响。

3、在绘画的定格方面,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第一部绘画批评专著,他以“六法”准则,将三国至梁的二十七位作画者的艺术,分为六品。 至唐代,不仅品数变异,而且迭加品名。

朱景玄第一次提出“神、妙、能、逸”四格,把“神、妙、能”列为一、二、三品,把逸品置于后。张彦远提出“五等”,他在谈“画体”时,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他认为应把自然画列为第一等,把谨细画列为末等。

他。

4.诗歌鉴赏有哪些基本知识

一、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

表现手法 ①渲染 ②衬托 ③含蓄 ④用典 ⑤象征 ⑥移情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⑨对比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二、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三、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2、分析手法类 3、议论类 4、语言风格类 5、行文技巧类 6、其它 四、熟悉几种诗歌语言的类型: 1、平实质朴 2、含蓄隽永 3、清新雅致 4、形象生动 5、绚丽飘逸 五、诗歌的不同风格 1、雄浑 2、豪放 3、沉郁 4、悲慨 5、俊爽 6、冲淡 7、旷达 六、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长亭送别 七、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八、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5.文学鉴赏的方法有哪些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 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如何鉴赏文学 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中准确遣词造句 的表现力量 语言是描摹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 最基本的手段。 出色的作家总是根据表 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生动地描摹 出事物特征并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

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 境,抓住关键词句,鉴赏它的表现力量。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通过塑造 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 礼教和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残酷的精神 迫害,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 社_根源,猛烈地鞭挞了封建主义和地 主阶级。

小说在描写祥林嫂屡被摧残、不 断挣扎,为了挣脱死后被锯成两半的阴司 恐怖,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后,又写鲁四 婶对祥林嫂的致命一击。祥林嫂在冬至 的祭祖时节,“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 的时候,鲁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 祥林嫂!”这句话是极为普通的,但用在 这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产生着深刻的揭 露力量,猛烈的鞭挞力量! 鉴赏这处描写时,学生首先要体会祥 林嫂捐了门槛后的神气、语言和行动的表 现意义。

“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 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了”。“舒畅”“有神” “高兴”,同以前的 祥林嫂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是捐了 门槛带来的巨大变化。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 “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就是相信自 己已经赎了所谓的罪的具体表现。 这表明 就是被摧残迫害至此,只要不再摧残迫 害,祥林嫂还可以活下去。

然后考生要体 会鲁四婶这句话的意义。“你放着罢,祥 林嫂! ”地主婆子冷酷地宣告:虽然捐了 门槛,罪还是赎不了;生前还要被侮辱, 死后还要被锯成两半。

最后体会鲁四婶 这句话的严重后果。 祥林嫂听到鲁四婶这 句话“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表现出 这句话的严重打击。

这打击比酷刑折磨更 残酷,既打掉了生前的希望,又打掉了死 后免被锯成两半的希望。“不独怕暗夜、怕黑影——犹如白天出穴 *** 的小鼠”, 表现出这一打击摧垮了祥林嫂的精神。

“记忆尤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 米”,连在鲁家从事奴隶般的劳动都不可 以了,这真是致命的一击。小说就这样先 作铺垫,后写后果,写出了鲁四婶这句话, 明确地揭示了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一句极 普通的句子,用在具体语言中却有巨大的 表现力量。 这样鉴赏,我们就能体会到 准确遣词造句的文学魅力了。

(2) 鉴赏文学作品中恰当运用修辞 方法的表现力量 修辞手法是作者描摹事物,表达思 想感情的手段。对文学作品中运用恰当的 修辞手法,我们不应只停留在识别这是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要联系具体语言环 境,结合这种修辞手法的要领,鉴赏具体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深入体 会事物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杜牧的《阿房宫赋》,简要地叙述了 阿房宫的修建和被焚,细致地描写了宫 里的建筑人物和财宝,夹以议论抒情,揭 露了秦始皇的荒淫和奢侈,讽诵了唐敬宗 的“起宫室,广声色”。作品铺陈排比,多 用比喻夸张,把运用修辞手法和揭露统 治者荒淫奢侈,很好地统一起来。

其中有 一段这样描写了宫中妃嫔:“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 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 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之也。”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比喻和夸 张三种修辞手法描写宫中妃嫔,揭露了暴 君秦始皇的荒淫奢侈,体现了作者的强烈 感情。

考生阅读这段文字时,要联系具体 的语言环境,结合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具 体运用,鉴赏它的表现力量、揭露力量和 体现的思想感情。 (3) 鉴赏文学作品中巧妙安排篇章 结构的表现力量 篇章结构表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 料成为作品有机整体的手段。

对文学作品 篇章结构的鉴赏,我们不应只停留在识别 出它的特点,而应鉴赏作者这样安排篇章 结构的表现力量。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很精彩的对话体议论文章。

在对话中,孟子以说服宣王放弃图霸,施行他“保命而王”的仁政主张为主旨,把回答宣王的问话与反问宣王交相使用,使得宣王忽而尴尬苦笑,忽而衷心喜悦,虽躲躲闪闪,但终于表示了施行仁政的愿望。 文章通篇记叙两人的对话,看似很散,但孟子完全主导的对话进程,正构成了文章递进深入的篇章结构。

这不但体现了孟子的对话才能和雄辩艺术,而且闪耀着严密的逻辑力量,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

汉代玉瓶有图案上有十一个字价值

汉砖已相当罕见,但发现了一些完好无损,但流传下来的,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产品。汉瓷砖图案设计美观,字体,流畅,富于变化,云头纹,几何纹,饕餮纹,文字图案,动物图案等,对艺术的精细工作。

目前,所有产品价格在5000比汉瓦当,“宫”,“幸福”,“人生”,“一无所有”“谢谢”“令”等字眼都属于罕见的珍品,价格越高。已经摔坏的手表,并设置了产品阶段。

汉代高古玉可以卖多少钱

近几年古玉一直被收藏者看好。正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指的就是玉的投资价值。据资料显示,我国古代玉器工艺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玉器在艺术性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那么,哪些古玉具有投资价值呢?日前,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希正教授在市民文化大讲堂对数百位深圳市民进行了详细讲解。 1海外重视高古玉 “高古玉”指的是汉代以前的玉制品。西方人认为,汉以前的古玉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真谛。在国内市场,高古玉曾一度受冷落,被认为是高危股,原因是高古玉的价格目前已经炒得太高了,一旦中了假货的圈套则损失惨重,因此难以形成较热的局面。 高古玉属稀缺资源,历史文化信息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真正的高古玉器可谓是玉器市场的常青树,不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它以其悠远的文化含量、极高的艺术品位,笑傲玉器拍场。从1996年到现在,在各种拍卖会上,凡是年代可靠的高古玉只要一露场,动辄都在百万元以上,也是有实力的藏家的首选。 2004年以来,高古玉市场逐渐复苏,一些年代可靠、文化特征明显的高古玉颇受海外市场的欢迎。2004年,在纽约苏富比“中国陶瓷工艺品”专场拍卖中,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朝时期的玉刀以23.2万美元成交。2004年,在北京翰海秋拍中,一件西周跪人玉璜,在拍卖过程中引起了激烈的竞争,由18万元起价一路飙升到132万元,最后由一位有海外背景的北京买家获得,成交价是估价的6.6倍。 但由于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传承有序、年代可靠的高古玉太少,赝品泛滥,云教授提醒各位藏家在投资高古玉时要格外慎重。 2华人青睐帝王玉 清代帝王玉是拍卖场上的明星,有些拍品还挤进了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的前十名。在香港和海外的华人圈子里,帝王玉尤其受到藏家的青睐。2003年,香港佳士得拍卖清康熙御用田黄石印章一套,出入意料地以2134.375万港元成交;2004年,香港索斯比拍出清乾隆御用玉、石组玺,以2918.24万港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乾隆黄玉出戟螭龙凤瓶,这件玉器以和田上等黄玉雕成,估价150.25万元,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由一位场外买家以480万元获得。 云教授说,历年来,清代帝王玉已经有6例拍到了上千万元,这说明由于帝王玉背景清楚,有皇家气派,拥有者也备显尊贵气质,因此受到了相当一部分有经济实力和文化品位的藏家的青睐。但云教授也提醒各位藏友,帝王玉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鉴赏知识,千万不要介入。 3.中古玉是潜力股 “中古玉”指的是隋、唐、宋、辽、金、元时期的玉器制品。云教授认为,目前中古玉的拍卖底价相对高古玉、清代帝王玉而言要低很多。若与同时期的瓷器、书画、浮雕等其它工艺品相比,中古玉的市场价格也不算高,如果看准了、买对了,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望采纳,谢谢

古代有一种玉器是有缺口的。它的名字是?

叫玉玦

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块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该文化的大型块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 “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 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伪古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见,有图片

两汉400余年间,玉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不同时期玉器种类组合的变化及其器型的演变。因此,对汉代玉器进行分期研究是揭示这个变化的重要方法。分期首先是以可靠的墓葬年代为依据。一般看来,出土玉器较多的墓内往往有许多其他器物共存,对这些器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能够大致判断墓葬的相对年代,特别是有铭文的器物,提供了准确判明墓葬年代的依据,有的还可作为辨明诸侯王国别的参考资料。利用这些条件,再参考墓葬出土的玉器种类及其造型、纹饰上的变化特征,大体可将汉代玉器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四期),即西汉前期(西汉初年至文景时期)、西汉中期(武帝前后)、西汉后期(武帝以后至王莽)和东汉时期。下文依据上述分期,分别论述各期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组合以及部分器物器型的发展序列。

1. 分期

①西汉前期玉器:

种类主要有璧、璜、环、觿、韘、心形玉佩、玉人、玉蝉、玉猪、玉衣、带钩和剑饰等,其中不少玉器种类的型式比较繁杂。

璧有I型各式、I型a式,其中常见的是I型b式、c式、d式和e式。璜常见的是I型b式、Ⅱ型a式和Ⅲ型。环以Ⅱ型为多,Ⅲ型和Ⅳ型环中的a式偶有发现。 Ⅰ型a式觿、I型韘、Ⅱ型a式蝉和I型猪出土不多。心形佩有I型各式。玉人常见I型a式和Ⅲ型。玉衣为I型,数量很少。带钩包括I型各式。剑饰的数量较多,几乎包括了各种型式,除了I型玉璏和I型玉珌发现较少且制作粗糙外,I型a式、b式剑首、Ⅱ型、Ⅲ型a式剑格、Ⅱ型a式和Ⅲ型玉璏、Ⅱ型a式、b式玉珌数量较多且雕琢精美。

②西汉中期玉器:

除继承前期的种类,新增加了I型、Ⅱ型圭和I型蝉,一些玉器的型式也有所简化。

I型e式璧中不见双周兽带纹的式样,新出现Ⅱ型b式璧。璜以Ⅱ型a式较为常见,而不见I型b式璜。环中Ⅳ型a式少见,与Ⅱ型环流行的同时I型环大量出现。觿的数量较多,器型有I型b式和Ⅱ型。Ⅱ型韘是本期特有的式样,I型韘还偶有发现。Ⅱ型a式猪开始出现,Ⅰ型猪消失。心形玉佩流行I型b式,I型a式消失。玉人不见I型a式,以I型b式和Ⅱ型玉人最为常见,Ⅲ型玉人偶有发现。

Ⅱ型玉衣出现,缕别主要为金缕,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有丝缕编缀的玉衣。带钩仍流行I型a式,但不见I型b式、c式,新出现了Ⅱ型a式、b式。剑饰的式样减少,除Ⅱ型剑首,Ⅲ型a式、b式剑格,I型、Ⅱ型a式玉璏及Ⅲ型a式、b式玉珌数量较多外,前期存在的其他各型式骤减或消失。新出现的Ⅲ型剑首仅见于巨野红土山西汉墓中。

③西汉后期玉器:

种类主要有璧、圭、璜、环、觿、心形玉佩、玉人、蝉、猪、玉衣、带钩和剑饰。器类组合与上期基本相同,惟不见玉韘。除璧、圭、觿、猪、玉衣等仍保存原有的型式外,具他玉器的型式变化较大。

璜以I型a式和Ⅱ型c式为多见,I型a式璜是I型b式的简化形式。环以I型为多见,Ⅱ型和Ⅲ型a式稀少,新出现的Ⅲ型b式简化来的。Ⅳ型b式环仅见北京大葆台汉墓中。心形玉佩常见的是Ⅲ型a式和b式,I型b式逐渐减少。玉人流行Ⅰ型b式和Ⅱ型,这些式样在本期较具特色。玉蝉发现较普遍,以Ⅱ型b式为主,Ⅱ 型a式消失。带钩仅流行I型a式。玉衣仍为Ⅱ型,以金缕为主,银缕和铜缕发现较少。刻镂花纹的玉衣片为本期所特有。剑饰的式样进一步简化,有I型b式剑首、Ⅲ型玉璏、I型、Ⅱ型b式和Ⅲ型a式、b式玉珌,数量都不多。

④东汉时期玉器:

种类主要有璧、璜、环、觿、心形玉佩、玉人、蝉、猪、玉衣、带钩及剑饰。不见上期的玉圭,新增加较有特色的刚卯。与上期相同的种类大多在器型上改变了,器物的式样大为简化。

璧除了I型各式仍较流行外,新出现了I型c式,而Ⅱ型a式、b式消失。I型c式觿、I型c式蝉和Ⅱ型b式玉猪都是在原来旧型式上演变出的新型式。Ⅳ型心形玉佩是本期富有特色的器型。玉人只流行I型b式,Ⅲ型玉人发现极少,仅见于小墓中。玉衣仅见Ⅱ型,目前只发现银缕和铜缕,不见金缕。带钩基本消失,只是I 型c式偶尔可以见到。剑饰除I型b式剑首和Ⅲ型玉璏不多见外,常见的是Ⅱ型玉剑格、Ⅱ型b式玉璏和Ⅱ型b式剑珌。

综上所述,汉代玉器种类的组合经历了一个由多变到稳定,器物的型式由繁到简的过程。西汉前期的玉器较为繁杂,器型甚多,且型式变化较大,如璜、环、带钩、剑饰等,但从中期开始出现简化的趋势,—些具有特色的玉器(如I型b式玉人、Ⅱ型玉猪和Ⅱ型玉衣等)开始出现。西汉后期的玉器组合与中期基本相同,变化不大,反映出玉器组合趋于稳定,但这一期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方面一些玉器的型式同上期相比趋于简化,如 I型c式璜、Ⅲ型b式环等;另一方面在原来的器型上又派生出—些新式样,如Ⅱ型c式璜、Ⅱ型玉人等。东汉时期玉器的型式进一步简化,主要器类的组合基本稳定。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玉器在种类和数量上虽多寡不一,但基本组合及型式没有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型玉器增多,如座屏、案、Ⅱ型玉枕等.这也反映了治玉水平的提高。

汉代玉器的纹饰主要以涡纹、蒲纹、卷云纹和各种动物纹(包括各种龙纹、凤鸟和兽首等)为主。这些纹饰在两汉各个时期基本没有变化,如果仅就这些纹饰式样来判断具体时代是很困难的。当然,也有一些纹饰具有时代特征。西汉前期尚能见到较多的勾连纹,到西汉中期以后这种纹饰逐渐减少以至绝迹。东汉时期的一些玉器上(如Ⅱ型c式璧和刚卯)刻出吉祥语及辟邪词句。在玉座屏上还出现东王公、西王母这样的神话人物形象,不过,这类题材 的纹饰少见。从整个汉代玉器的发展过程来看,纹饰变化不大。

汉代玉器的种类,按其造型和纹饰可大致分为玉璧,玉圭、玉璜、玉环、玉玦,玉觿、玉韘、心形玉佩、牌形玉饰、玉人、玉龙、玉衣、玉窍塞、玉枕、玉案、玉座屏、玉铺首、玉带钩、玉印、玉刚卯、玉剑饰、动物形玉雕、玉串饰和玉制容器等。其中许多种玉器还包括繁多的式样。以下分类叙述。

1. 璧类:平圆形,中央有孔。按璧面纹饰分作三型。

I型:璧面阴刻纹饰。分五式。

a式:素面无纹。

b式:阴刻或浅浮雕涡纹。

c式:阴刻蒲纹。

d式:在蒲纹上加刻涡纹,

e式:阴刻纹饰。纹饰分内外圈,内圈为蒲纹或涡纹,外圈为勾连纹、兽首或凤鸟,还有的涡纹带内侧加刻一圈兽首纹。

Ⅱ型:璧外缘或内孔有透雕纹饰。分三式。

a式:璧体较小。透雕附饰位于璧的两侧,纹饰为对称的凤鸟或柿蒂图案;璧内孔往往透雕出龙的形象,作曲身舞爪状。

b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为双螭相背,顶端有卷云纹。

c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为双螭相对,作曲身舞爪相斗姿态。有的双螭首间置一环;有的雕出“宜子孙”等吉祥语。

Ⅲ型:璧面透雕出凤鸟纹或卷云纹。

2. 圭类:长方体,上锐下方。分两型。

I型:体型较小,下端无孔。

Ⅱ型:体型较大,下端有孔。

3. 璜类:半圆形或弧形扁平体,脊部多有穿孔。分三型。

I型:璜体两端平齐。分两式,

a式:素面无纹。

b式:璜面阴刻涡纹或勾连纹。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对璜形玉,无孔,纹饰与I型e式壁相同,系用该璧玉段改制而成。

Ⅱ型:璜体两端雕成龙首形。分三式。

a式:龙首略呈方形,璜面阴刻涡纹;有的璜体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或螭纹。

b式:龙首较圆,作回顾状,口微张,璜体中段下部附有卷云纹。

c式:龙首细长,作回顾状,张口露齿,璜体中段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和凤鸟纹。雕凿精细,阴刻线条流畅。

Ⅲ型:璜体为透雕的卷云纹或龙纹。

4. 环类;体窄而内孔大。分四型。

I型:环体截而呈扁平长方形,环面为素面或饰涡纹。

Ⅱ型:环体作绞丝状,截面略呈圆形。

Ⅲ型:环体为透雕纹饰。分两式。

a式:透雕出对称的龙凤及卷云纹饰。图案较复杂,雕琢精细。

b式:环体为龙体,透雕出一龙首,张口咬尾,阴刻其细部。

Ⅳ型:环体细窄,内孔及外缘透雕纹饰。分两式:

a式:呈套环状,双环间及内孔为透雕的龙凤,造型极为生动。

b式:环体内孔透雕一螭虎,外缘上方为透雕卷云纹。

5. 玦:形体小,有一窄缺口。另外,两广和云南地区汉墓中还出土有一种方形玦。

6. 觿类;一端尖锐,另一端雕刻兽纹。分两型。

I型:分三式。

a式:觿体作卷曲龙体,龙首作回顾状。

b式:觿体细长,呈锐爪状,觿首雕刻龙首或风首,亦有作回顾状。

c式:觿首透雕螭纹和卷云纹。

Ⅱ型:觿首作龙首,觿身饰勾连纹,觿脊上有透雕的螭虎和龙凤附饰。

7. 韘:椭圆形,上部有圆孔,一侧有钩钮。分两型。

I型:韘体素面。

Ⅱ型:韘体饰勾连纹及卷云纹,与钩钮相对一侧雕有龙首和凤首。

8.心形玉佩:扁平心形,中央有圆孔。分四型。

I型:心形体作椭圆形,中孔较大。分三式。

a式:心形体两侧雕有翼形耳。

b式:心形体为素面或阴刻卷云纹,两侧透雕凤鸟、螭虎或卷云纹。

c式:心形体上方透雕变形鸟纹。

Ⅱ型:心形体细长,中孔较小。分两式。

a式:心形体呈窄长圭形,两侧透雕卷云纹

b式:心形体略呈弧状,两侧透雕有宽大的龙凤及卷云纹。Ⅲ型:心形体嵌刻于圆环中。

Ⅳ型:心形体呈弧状,浮雕的双螭环绕其周围,中孔呈扇形。

9. 牌形玉饰:图案主体为一长方形框。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牌形玉饰,框内布一变形鸟纹,框内四周有透雕的悬垂璎珞、卷云纹和凤鸟、勾连纹璧等。长沙曹·墓出土的牌形玉饰方框内透雕兽纹。

10. 玉人:作舞蹈或跽坐状。分三型。

I型:作扁平透雕舞人状。分两式。

a式:双人对舞,各举一袖于头顶之上相连,雕刻简炼。

b式;单人舞,舞人甩长袖于头顶之上,另一袖置于腰间。阴刻线条流畅,舞姿生动。

Ⅱ型:作方牌形,舞人形象均用阴线刻出。

Ⅲ型:圆雕作品,共见两件。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圆雕舞人,作扭腰并膝跪姿,双臂舞长袖。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件凭几而坐的圆雕玉人。

11. 玉龙:由龙首和卷曲的龙体组成,龙体上有穿孔。分三型。

I型:连体双龙首,龙首相对,张口露齿,有爪,龙首间有透雕云纹,龙体饰勾连纹。

Ⅱ型:龙体较细,卷曲,无爪,龙首较小。

Ⅲ型:龙体较宽,爪呈羽状,龙首作回顾状。

12. 玉衣类:按其造型分两型。

I型:由面罩或脸盖、头罩、左右手套和左右鞋构成,以金缕穿缀。

Ⅱ型:由脸盖、头罩、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鞋组成。

构成玉衣的玉片上均有穿孔,玉片形状有方形、长条形、梯形、三角形、璧形、弧形、舌形、圭形等。有的玉片上刻镂柿蒂纹或几何云纹。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有—种比较特殊的凸字形玉衣片。另外,徐州子房山西汉墓出土一件玉面罩,由眼罩、鼻罩及面饰组成,缝缀于织物上。

13. 玉窍塞类: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和生殖器盖。

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完整的玉窍塞。眼盖作椭圆形或杏仁形,多有穿孔。耳塞、鼻塞和肛门塞作圆柱或八棱柱体。口塞呈月牙形,侧面有塞状突起。生殖器罩盒作圆筒形;生殖器盖作圭形。

14. 玉枕:按其结构分作两型。

I型:枕体长方形,由长方形素面玉板组成。分两式。

a式:横截面呈方形,枕面平坦。

b式:横截面呈六边形,枕面为弧形。

Ⅱ型:枕体为长方形玉块,遍饰变体云纹,枕面下凹。

15. 玉案:略呈方形,底下有四足。

16. 玉座屏:由两侧长方形支架和上下两块玉屏拼合而成。上层屏板透雕东王公及鸟兽等,下层屏板透雕西王母及龟蛇等,均以阴线刻其细部。

17. 玉铺首:均作兽形。分两型。

I型:兽首衔一只套连的玉璧,兽首右侧为一螭。

Ⅱ型:兽首长鼻露齿,两侧环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8. 玉带钩:分两型。

a式:钩体浮雕兽纹。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全兽形玉带钩,钩体较宽,全钩由七节玉段组成,以铁条串接。

c式:钩体为龙虎合体,阴刻简化勾连纹,龙首回顾,衔一只勾连纹璧。

a式:无翅,钩体或为素面,或饰卷云纹。

b式:有翅,钩体短粗。

19. 玉印:按印座和钮的结构分两型。

a式:钮作浮雕兽形,多作螭虎形。

b式:钮作覆斗形,有横孔。

20. 玉刚卯:长方四方体,由上至下竖穿一孔,四面刻辟邪文句。

21. 玉剑饰: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璏和玉珌。

剑首:平面呈圆形,正面雕纹饰,背面有孔。按纹饰分三型。

a式:正面略呈喇叭口形,外围纹饰为勾连纹,内圈为柿蒂纹。

Ⅱ型:扁圆柱体,浮雕两条缠绕的螭。

Ⅲ型:异型剑首。斜梯形扁平体,截面为椭圆形,两面浮雕出五只螭虎及云纹。

I型:格体两面为素面。

Ⅱ型;格体两面阴刻简化的兽首及云纹。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剑格,在阴刻兽首两侧各透雕一只凤鸟。

a式:格体两面浮雕螭虎。

b式:格体一面为浮雕的螭虎,另一面为阴刻云纹。

I型:素面无纹。

a式:阴刻勾连纹或涡纹。

Ⅲ型:璏面浮雕螭虎纹。

I型:素面无纹。

a式:中部刻涡纹,四周饰变体云纹。

b式:刻饰简化的兽首或云纹。

a式:珌体两面均浮雕数只螭虎。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珌上,还浮雕出熊等兽类。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件玉珌,下部为透雕,上部为浮雕,纹饰为螭虎和凤鸟。

b式:一面浮雕螭虎纹,另一面为阴刻兽首和云纹。

22. 动物形玉雕:分平雕和圆雕两种。

平雕动物包括玉蝉、玉猪、玉犀牛、玉猴、玉鱼、玉龟等。

I型:体内自口至尾竖穿一孔,阴刻羽翼。

a式:蝉体较宽,头、翼雕刻不清晰。

c式:蝉体呈长方形,眼突出,头、翼雕刻逼真。

I型:仅具猪形,未刻细部,猪体中有一孔,附有饰件。

a式:呈卧式,雕出猪体轮廓,阴刻头、耳及四肢。

Ⅲ型:猪呈立式。头、尾有孔。

玉犀牛:呈卧式,有双角,张口。犀身饰涡纹。

玉猴:上部刻作猴头,昂首上视,身方形,胸部突出,两足直立,身部有穿孔。

玉鱼:体扁平,圆边,两面阴刻眼、嘴、鳍和鳞片。

玉龟:仅见残片,刻龟背纹。

圆雕动物有马、熊、鹰和辟邪等。

a式:立姿,润泽光滑。

b式:作奔腾状,昂首挺胸,身饰羽翼,上骑一仙人。全器雕琢精美,生动逼真。

熊、鹰雕刻精炼,小巧圆润。辟邪均作张口露齿状,身体饰有羽翼。分二式。

a式:作爬行状。

另外,汉墓中还出土有微雕的狮、鸽等。

小巧的玉器。

玉珠均贯穿一孔,多为素面圆形,也有作鼓形,饰涡纹。玉贝正面凸,背面凹,中有—道贝齿痕,两端各有—孔。瓶形玉颈部有穿孔。花蕊形玉作细长花蕊形,有短柄,柄中有穿。联珠形玉作平底联珠形,上珠横穿一孔,平底纵穿一孔。

24. 玉制容器:有杯、盒等。

Ⅱ型:高足杯。杯身筒形,饰勾连纹,近口部饰一周卷云纹,也有的杯身为素面。

盒由盒身和盖组成。盒身深圆圜底,附小圈足。盒身饰勾连纹,近口部有一周变体云纹,口沿处有子母口与盖扣合,盒盖漫圆,顶端有桥形钮,贯穿绞丝形圆环,盖面饰勾连雷纹,近口沿处有变体云纹一周,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是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截至2010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馆藏数量居中国前三,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

南博藏品一部分接收自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另一部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考古发掘、征集、收购、捐赠、接收及交换。藏品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直至当代,种类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

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镇护之宝--金兽

这只西汉时期的金兽是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县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发现,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金属铸造和捶击工艺完美结合的真罕实物,被誉为”国之瑰宝”。

御窑之宝--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

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通天之宝--透雕人鸟兽玉饰件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出土于1991年,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中。赵陵山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水乡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饰件出土时放置在墓主右脚下的一个石钺圆孔处。据钺上部的朱色、缚痕和现场遗留的朱彩图案痕迹等判断,石钺原为带柄器。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应是钺上附加饰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良渚先民通天神、显权威的神秘象征物。

贵媛之宝--金蝉玉叶

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了这件金蝉玉叶,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是一件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稀世工艺珍品,妙趣横生、令人惊艳的罕见闺房至宝。

神异之宝--青瓷神兽尊

西晋青瓷神兽尊在1976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中。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此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最早有铭款的瓷器之一。

护佑之宝--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在我国仅发现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这是我国第一件经考古发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

祭礼之宝--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为新石器时代玉器,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

这也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精妙绝伦的代表作,良渚人最富有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标志物。

弘觉之宝--鎏金喇嘛塔

上世纪50年代,在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出土了一件鎏金藏式佛塔。这是明代佛教工艺绝品,国内出土唯一一件“迷你型”鎏金喇嘛塔。

这个鎏金喇嘛塔非常精美,在喇嘛塔的四周还有兽角佛像、瓷罐、玉瓶等。塔身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韦陀佛像,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整个鎏金塔安放在一个红色砂岩雕成的须弥山形基座上,四面雕刻胡人献宝、双狮戏球、双鹿嬉戏、蛟龙穿浪图案。塔座下枋刻:“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

水墨之宝--徐渭《杂花图卷》

《杂花图卷》是明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戏剧家徐渭创作的一幅书画作品,是我国古代写意花鸟画集大成者的精绝之作,不愧“天下第一徐青藤”之美誉。

画卷长十余米,徐渭以酣畅淋漓之笔法,疾飞狂扫之气势,用焦墨、泼墨、积墨等多种笔法和技法,把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花、兰花、竹子等13种花卉蔬果表现的淋漓尽致。

光明之宝--错银铜牛灯

错银铜牛灯为东汉青铜器,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汉代青铜灯具中实用、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尖之作,其环保意识和设计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多年。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福寿之宝--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

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是一件南迁文物,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同类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上虽然没有书官窑款,但它不仅是明代宣德朝官窑瓷,而且是官窑瓷中的重要器物。炉高58厘米,造型仿青铜鼎。它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浓重的青花发色、青料略有蕴散的缺陷美、仿青铜鼎的造型与满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令观者为之动容。完整的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仅存一、二件,足以见其珍贵。

慈航之宝--金观音菩萨立像

这尊佛像由纯度很高的黄金制成,通高88厘米,且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尽显皇家气派,应是清王朝全盛时期由宫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工艺最高水平。

舆图之宝--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其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于其他国家的描绘,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详细标注,地图还描绘了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都出现在图中。

文房之宝--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墓主为东汉某代彭城王,珍罕的文房实用砚,构思奇特,工艺精湛,代表了汉代制砚工艺的最高成就。

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当时的吉祥神兽。该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

权信之宝--广陵王玺金印

1981年,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广陵王墓出土了唯一一枚汉朝刘姓王金印,与滇王之印和倭奴王印为姊妹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金光灿灿,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优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全印设计精妙,制作工整,为汉印中精品。

织绣之宝--沈寿绣品《耶稣像》

《耶稣像》是一幅民国绣品,为刺绣国手沈寿的作品。此作品以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耶稣画像为原本,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天工之宝--错金银重络铜壶

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是挟战国群雄争霸之风云,集中国古代范铸公益之大成的青铜重器,弥足宝贵。

铜壶有三处铭文,分别位于口内、圈足内侧和圈足外缘。重金络青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

画像之宝--竹林七贤砖画

整幅砖画长约4.8米,高约0.8米,出土于南京西善桥某南朝大墓中,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且品相最为完好的大型人物画像砖实物,南朝帝王陵墓装饰壁画,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alababa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