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简盈财观
公众号/Jian Ying Cai Guan
作者/齐思
编辑/FENGLING
公募基金公司也能欠薪?还是北京的,国资背景。
当大家都在讨论基金经理封顶限薪、年终奖延迟的时候,突然,欠薪风波来了?
金融民工们寒意阵阵。
这种冲击力,很快就让这家小型公募基金在社交平台“火了”。
今日,“欠薪风波”主角北信瑞丰基金辟谣了。
还好,只是一场误会,也希望仅仅是一场误会。
但是,欠薪风波背后,
尾部中小型基金生存困境更值得关注。
- 1 -
欠薪风波
如图,“bxrf拖了一个星期仍未发放薪水”,
“事先没有任何沟通,15号说不发就不发了,到目前为止管理层没有任何说明。”
北信瑞丰基金,5月份工资延迟发放,引发欠薪传闻。
今日,北信瑞丰基金正面回应:
“欠薪”为谣言,只是发薪模式调整,从“上发薪”改为“下发薪”。
所谓“上发薪”模式,是指本月工资本月发放;“下发薪”模式,即本月工资下月发放。
“之前是在5月15日提前发放5月的全部薪水,调整后将于6月初发放5月的全部薪水”,
北信瑞丰强调,这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北信瑞丰还表示,
所有员工每月薪资均正常、足额发放,无任何延误或克扣情况发生,且公司业务运营一切正常。
这一场欠薪风波,一场误会?
另外,就网传的北信瑞丰办公室“人去楼空”作出解释:
北信瑞丰正在更换办公地点,的确从北京西三环北路100号光耀东方中心搬走,搬到了丰台北京南站附近。
因为“搬家”流程尚未结束,所以官网还未更新办公地址。
不过,对“三年没发年终奖”,没有回应。
但愿,欠薪风波仅仅只是一场误会。
- 2 -
规模泥潭&财务压力
北信瑞丰基金,信托系公募,今年正好十年(成立于2014年3月)。
由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60%)与莱州瑞海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7亿元。
北京国际信托,改革开放之初首批成立的信托公司之一。
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近30亿元,全市场排名在150名后,属于小微公募。
从规模上看,2020年初,北信瑞丰管理规模接近140亿元。
此后一路下跌,规模直接掉了百亿。
从产品结构来看,债券基金占大头,规模为24.04亿,占比82.05%。
混合型基金规模2.46亿元,股票型基金规模0.89亿元。
从业绩来看,旗下有10只权益类基金产品,首位业绩差异加大。
最好的北信瑞丰研究精选今年收益率为18.31%(截止5月21日),最差是北信瑞丰健康生活主题灵活配置今年跌了接近20%。
在固收业务上,北信瑞丰的业绩表现还算靠前。
从海通证券《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看,
截至去年年底,北信瑞丰最近1年固收类基金整体收益率7.60%,在167家公司中排名第1。
长期来看,最近3年和最近7年,北信瑞丰固收类基金整体收益率分别为13.17%和35.47%,排名4/131和15/88。
在2020、2021年基金规模“大跃进”后,2022年北信瑞丰规模骤跌,2021年管理规模还有77.38亿元,到了2022年就仅剩28.41亿元
北信瑞丰基金,已经三年没有发新基金了。
公募基金公司,管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
北信瑞丰基金近年来资管规模和管理费收入情况
时间
年底管理资产规模(亿元)
管理费用合计
(万元)
2023年
32.10
1262.88
2022年
28.41
2856.92
2021年
77.38
4262.48
2020年
74.85
4224.11
2019年
94.03
4213.88
2018年
99.12
3083.73
2023年,管理费收入仅1262.88万元,确实不多。
规模骤跌叠加基金费改,对北信瑞丰管理费收入影响很大。
像北信瑞丰一样的中小基金公司,
如若规模不能迎头赶上,财务压力可想而知。
- 3 -
人事变动频繁
当面临压力的时候,高管动荡在所难免。
中小公募基金资源有限,叠加突围寻路,人事变动频繁也属正常。
去年8月,在基金费改政策开始后,原董事长兼督察长李永东、原总经理赵选峰,同日离任。
而,李永东在2020年曾公开表示,用3年时间,争取非货规模达到行业中位水平;用6年时间,争取非货规模进行业前1/3行列。
如今看来,这只是美好的愿望。
去年9月,北信瑞丰广撒英雄帖,从总经理到投研总监等多个核心岗位均社会招聘。
去年11月,市场出身的刘晓玲加入北信瑞丰基金担任总经理一职,此前为宏利基金原副总经理。
刘晓玲走马上任背后,更凸显了北信瑞丰对规模的渴望。
毕竟,规模才是生存的根本。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