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五年IPO保荐项目:半数股价破发,四成业绩变脸

更新时间:2025-01-21 00:01 zixunge 3 0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源媒汇

  随着紫晶存储、博天环境这些问题丛生的公司被送进A股市场,外界也不禁对中信建投的上市保荐项目质量产生质疑。源媒汇梳理中信建投过去五年的171个IPO保荐项目后发现,有超过四成公司在上市当年业绩就出现下滑,有将近五成公司的股价破发。

  作者 | 杨雪

  主编 | 苏淮

  4月25日,博天环境(603603.SH退)从上交所正式摘牌,最后的股价定格在0.39元。这是2024年A股市场第一家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的公司。

  2023年12月,博天环境收到北京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书,其被认定为在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财务造假,涉嫌违反信息披露的规定。在被发现开始财务造假的2017年,博天环境才完成IPO,这很难让人不怀疑,该公司在上市之时就已经出现问题了。

  博天环境的上市保荐机构是中信建投(06066.HK,601066.SH)。根据规定,IPO后保荐机构需要对发行人进行为期3年的持续督导,负责督促和指导上市公司“履行规范运作、信守承诺、信息披露等义务”。奇怪的是,在2017年至2019年的督导期内,中信建投并没有觉察出博天环境任何信披违规的端倪,甚至在保荐总结报告书上评价博天环境的信披“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截至退市当日,博天环境的总市值从高光时期的215亿元跌至不到3亿元,缩水98%。

  而在9个月前,注册制欺诈上市第一股——紫晶存储(R紫晶1,400181) 也被强制退市。该公司的IPO保荐机构,同样是中信建投。

  券商本应是资本市场的“守门人”,但近年来,欺诈发行、券商协助公司抬高发行价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紫晶存储、博天环境这些问题丛生的公司被送进A股市场,外界也不禁对中信建投的上市保荐项目质量产生质疑:究竟还藏着多少暗雷?

  上市即现形:近五成保荐公司业绩变脸

  据Wind数据,2019-2023年这5年内,中信建投共保荐及承销了171个IPO项目。源媒汇整理发现,这171家公司中出现不少上市前业绩靓丽、上市后爆雷的现象,在IPO当年营收和利润就大幅下滑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例如在2020年7月上市的锋尚文化 (300860.SZ),上市前的2019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59.3%、86.6%;上市当年,业绩迅猛上涨的势头突然刹住,仅获得个位数的增长;而到了2021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出现腰斩,分别大跌52.6%和64.6%。

  中信建投于2021年8月保荐上市的恒合股份 (832145.BJ) ,曾被炒作为“传感器行业领头羊”。但该公司业绩变脸却发生在上市首年——2021年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42.3%、46.7%。在随后两年,恒合股份的净利润继续滑坡,2022年下跌65.2%,2023年暴减248.4%,暂时未有触底反弹的迹象。

  顶着“AI芯片第一股“光环、于2022年8月被中信建投保荐IPO的江波龙 (301308.SZ),在上市之前的2019-2021年,营收都保持约30%的增长;但上市当年业绩几乎转亏,归母净利润大跌92.8%;到了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跌幅度更是达到1237.1%。

  源媒汇统计发现,中信建投这五年间保荐的172家上市公司中,有75家公司在上市首年营收或净利润下降,占比达到44%。其中,12家归母净利润跌幅超过五成;25家跌幅超过三成,占比16%。

  中信建投在2019-2022年保荐上市的141家公司中,多达65家公司在上市次年的营收或业绩下滑,占比46.1%。其中,40家企业在上市后连续两年或以上业绩倒退,占比超过25%。

  不少公司在上市前透支了市场的信心,随着真实业绩展露,股价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重挫。

  源媒汇整理了中信建投所保荐的171家上市公司的IPO发行价,对比今年4月26日的收盘价发现,尽管其中不乏读客文化(301025.SZ)、中国卫通(601698.SH)等上市以来股价涨幅超400%的明星股,但也有83家公司的股价至今依然破发,破发率将近五成;其中有12家公司的股价甚至较发行价腰斩。

  IPO保荐业务是中信建投的王牌业务。据Wind数据,2023年,中信建投保荐承销了30个IPO项目,数量上追平了“券商一哥”中信证券(600030.SH,06030.HK),二者并列行业第一。在过去的几年,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在保荐业务上领跑同行,包揽上市项目量前两名,两家“死咬”对方。

  但从保荐项目的创收上看,中信证券几乎每年都以较大优势夺冠。2023年,中信证券的承销保荐业务收入为28.11亿元;中信建投以23.43亿元排在第二。也就是说,中信建投平均每个IPO项目仅实现创收7810万元,不及中信证券的9370万元。

  源媒汇留意到,不仅落后于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的保荐承销收入水平,对比其他同行也不高。2023年中信建投的承销保荐费率范围为1.2%-10.8%,均值为6.1%,低于近五年A股上市主板的承销保荐费7%的平均水平;2022年承销保荐费率更是低至5.9%。

  这有点意外——与“券商赚高额佣金包装上市”的例子相悖的是,从中信建投低于行业均值的保荐承销费水平来看,这家券商更像是走“以价换量”的路线,即用价格优势换来更多的保荐业务量。

  低佣承揽项目背后的苦衷

  2020年初,“巨无霸”京沪高铁 (601816.SH) 挂牌上市。18个工作日的过会时间,使京沪高铁成为此前10年内国内审核最快的A股IPO项目,306.7亿元的募资金额也使其成为A股当年第三大IPO。中信建投作为这笔IPO的独家保荐机构,风头一时无两。

  但从保荐承销费率来看,这笔交易对中信建投来说更像是“赔本赚吆喝”。

  据Wind数据计算,中信建投2020年的IPO保荐项目平均每单收入为6075万元,但京沪高铁项目的保荐承销费却只有1563万元,约为平均费用的25.73%。事实上,这笔项目以0.92%的费率,打破了当年A股IPO承销费率的最低纪录。

  此前的2019年,华夏银行(600015.SH) 的一个非公开保荐项目,中信建投也和其他3家机构“瓜分”42万保荐及承销费用。当时有业内人士指出,“可能连材料制作耗费、员工差旅成本都无法覆盖”。

  2021年,中信建投再次因跌至“地板价”的收费,被批“不讲武德”。当年其对南方电网旗下南网能源 (003035.SZ) 的上市项目,仅收取0.77%的保荐费率。有媒体直言,中信建投挑起了“价格战”的战火。

  为什么中信建投愿意让利揽生意?

  源媒汇留意到,这些低费率保荐项目存在共性——除了上面提到的京沪地铁、华夏银行和南网能源,2019-2023年保荐承销费率低于1%的IPO项目,还有厦门银行(601187.SH),0.94%;金龙鱼(300999.SZ),0.97%;齐鲁银行(601665.SH),0.85%;中国电信(601728.SH),0.16%;华润材料(301090.SZ),0.77%。除了金龙鱼外,其他都是央企或国企。

  今年3月,中信建设中标深圳国资委下属企业深农集团(000061.SZ) 20亿的债券承销大单。此前角逐这个项目还有6家券商,包括深农集团曾经的保荐机构——国海证券(000750.SZ) 和国信证券 (002736.SZ),它们给出的投标报价区间在1500万-1620万元。然而,中信建投公然报出了520万元的价格,最终以低价“夺食”。

  有券商从业人士告诉源媒汇,在券商行业,低价承销很常见,“对于一些大型优质项目,尤其是央/国企客户,券商们开出的报价往往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操刀大项目至少可以赚个名头,通过成功案例和口碑吸引更多客户;如果还能以此为契机与大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那么后续能带来的业务价值肯定远超过这笔承销费。”

  中信建投的财报显示,2019-2023年连续五年,公司保荐央企IPO项目数量均位居行业第一。

  2023年,券商中逾九成的投行手续费净收入出现下滑。来到2024年,投行的寒冬似乎仍未过去。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A股当前IPO首发募资总额为264.2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50.67亿元减少了77.04%。

  在投行业务高度内卷、僧多粥少的当下,中信建投通过“薄利多销”抢占市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始终,“一分钱一分货”,过低的费率是否会引发项目的质量风险?

  源媒汇发现,中信建投这五年间超七成的保荐项目,在2020-2022年三年间完成。但这些项目也成了业绩变脸的“重灾区”——2022年保荐了41家公司上市,平均保荐承销费率在五年内最低,其中有26家公司(占比63%)在上市当年业绩便出现下滑,变脸率最高。

  有媒体提到,中信建投采取的是“大锅饭”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的改革,是让券商有能力去承担低价项目的重要因素。

  曾经,券商投行部员工的工资和奖金直接与项目挂钩。这对投行人员的承揽能力要求很高,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却容易助长券商联合或配合企业造假的现象。

  如今,在“大锅饭”的薪酬体系下,投行员工的收入不再是“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而是基于投行整体利润。对员工来说,会更有意愿以低价争取一些明星项目,因为项目赚取的费用多少跟个人关系不大。但这带来另一个弊端——员工的工作可能会做得比较糙,因为员工会觉得做得多或少、好或坏都对薪酬影响不大。

  2021年,中信建投接下了富烯科技的IPO辅导项目,并派出6人进驻该项目的辅导团队。但期间,团队中5人同时兼顾着健尔康IPO项目的申报工作,并长期缺席富烯科技的辅导现场,这导致后者的辅导项目进度未达预期。于是在短短一年后,中信建投就被甲方解除辅导关系。

  一季度业绩腰斩,被监管多次“盯上”

  4月30日,中信建投发布了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42.94亿元,同比下降35.91%;归母净利润12.28亿元,同比大跌49.39%。其中,投行业务手续费大跌59.23%,成为下滑最快的主营业务之一。

  这一跌势延续自上年财报——2023年中信建投的投行业务板块实现营收 48.03 亿元,同比减少17.73%。

  投行业务一度是中信建投的“压舱石”。2016-2020年,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是中信建投的两大收入来源,利润端的贡献也一直非常稳定——2020年,投行业务创收占比达到25%,当年营收的增速达到59%。但2021年以来,投行业务开始出现疲软态势。

  中信建投的低价承揽策略,或已开始“反噬”公司的业绩。

  在一季度财报发布的同日,中信建投收到两份警示信,一份来自广东证监会,针对的是其作为格力地产(维权)(600185.SH) 公司债的承销商和债券受托管理人,未能勤勉尽责落实相应义务;另一份来自北京证监会,要求其定期开展对场外期权及自营业务的内部合规检查。

  经源媒汇统计,最近几个月里,中信建投因投行业务尤其保荐业务的违规,新增了多起监管处罚事项。

  2023年7月27日,因未对松原股份(300893.SZ) 可转债项目相关事项进行充分核查,未及时督促发行人纠正或履行股东大会审议程序,发表的核查意见不准确,深交所对中信建投保荐代表人孙泉、马忆南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今年1月2日,因担任芯天下创业板IPO项目保荐机构时未勤勉尽责,针对业绩预计情况并未进行充分风险提示,深交所对中信建投及保荐代表人汪浩吉、方英健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1月24日,山东证监局点名中信建投担任云鼎科技 (000409.SZ) 非公开发行项目保荐机构时,“未能勤勉尽责、持续督导上市公司完善制度、采取措施规范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使用过程”,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同时将相关情况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事实上,监管机构对投行和保代的罚单,很多时候是发生在相关IPO主动申请撤回材料、流程终止之后,也往往与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有关,所以会出现一查就撤、一撤就否的情况。

  上述提到的芯天下,就是中信建投撤回IPO的其中一家公司。Wind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中信建投现有74个IPO项目中,主动撤回15个,撤否率已达到20.27%。

  源媒汇留意到,证监会对保荐机构处以最多的是“出具警示函”。

  以紫晶存储案为例,该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安排资金回款、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超过4.3亿元的营业收入和2.1亿元的利润,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近1.7万投资者利益受损。东窗事发后,中信建投作为保荐人和主承销商创立10亿专项基金进行赔付,此外还收到监管警示,但只是交易所层面对上市后的督导问题给出的惩戒。

  而紫晶存储当时的保荐代表人刘能清、邱荣辉,也只是被监管机构通报批评。其中,邱荣辉也曾是最近因财务造假退市的博天环境IPO时的保荐代表人,但暂时未看到监管对博天环境的保荐团队有任何处罚。

  据中证协披露的信息显示,近三年内,中信建投共12位保代被处罚,但多数停留在“警示”层面,没有暂停或吊销保荐牌照。

  近两年,中信建投投行业务的质量评价出现了明显下滑。2022年中证协对中信建投的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由A级降为B级,是昔日“三中一华”的头部阵营中唯一一家被降为B级的券商。2023年,中信建投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维持在B级,继续掉队。

  中证协曾强调,这份报告的评判标准重质量而非数量。对于中信建投来说,承揽低价项目、以价换量固然是行业内卷之下的一个“解法”,但如何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把关好保荐项目的质量、落实看门人义务,才是一家头部券商应有的姿态和担当。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alababa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