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
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 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
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是按地区划分的,这个地区有许多县、区、乡、镇、村。预报这个地区有雨,可能整个地区全下,也可能一部分地方下了,一部分地方没有下。所以,并不是天气预报不准,而是地区的范围太大,另外,气候变化也是瞬息万变的。
为什么天气预报总是不准确
如果全国各地的预报,大到省,小到县镇都由中央气象台来报,估计他们肯定会被累死,而且不同区域不同情况,需要由当地的气象部门进行预报的订正,比如你家在县城,你搜素到你所在的市预报结果跟你们的县预报结果很可能不一样,这就涉及一个地域精细预报问题,但总体来说不会有太大差别,不会出现市里报了暴雨,县里报了大晴天,因为天气系统的尺度问题,造成各地预报有差异。事实上,国家局负责全国天气形势的评析,预报都由下面做。
中央气象台基本不做具体各地预报,他们负责指导、分析。网上的预报信息源也各不相同,所以不一样很正常,但一般不会有太大偏差。
如果您想得到最新的天气预报情况的话,按理说应该收听中央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但是您还要考虑清楚了,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心虽然设施先进,但是他们预报的都是全国性的,指大范围的天气情况,而小地方却不太标准。所以建议您收看市级或省级的天气预报气象台所播报的天气预报。
如果说天气预报是一根链条,大家看到的这只是这根链条的最末端。在链条的最上端是气象理论的研究;之后需要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监测,比如温度多高、湿度多大;再后面是应用理论研究的结果,对搜集到的观测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判断,也就是做天气预报;最后才是把预报的结果传播给公众。公众能看到的《天气预报》只是最后的传播。真正的预报工作发生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是大批气象人合力完成的结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