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宏观:结合海外经验 当前可能还未到央行大规模直接购买国债的地步

更新时间:2025-01-21 15:01 zixunge 2 0

东吴宏观研究指出,结合海外经验,东吴宏观认为当前可能还未到央行大规模直接购买国债的地步。美、日主要通过二级市场买断式购入国债,东吴宏观发现其央行开启购债的时点有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宏观经济承压;二是央行已经没有降息空间;三是央行购债或有“路径依赖”,一旦开启就难以退出。

  研报全文如下

  买卖国债长期以来是央行分内的工作,但是在特殊的时点确实容易让人读出特殊的意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一句“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讲话引发了今天市场的热议——财政货币化和央行大放水要来了?毕竟央行第一次在公开市场业务中直接购买国债发生在1999年,彼时国内也面临着物价疲软、长期建设国债连续发行的情况。对于前者,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禁忌;对于后者,我们则持谨慎态度,我们认为放在当前这句话更现实的意义可能在于,央行今年在流动性层面会更加配合国债的发行,以及为超长期国债的定向发行留下空间。

  “增加国债买卖”,绕不开“管住货币”的大前提。如果我们完整通读总书记在会议上的讲话,“稳定货币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基础”、“去杠杆,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是开篇最重要的定调,货币信贷的方向是“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结构上有增有减”。都说明了货币政策更多注重的是结构上的优化以及工具箱的完善。

  央行购买国债,理论上可通过以下三种路径:

  方式一: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但这是我国中央银行法的“禁区”。我国央行法规定,禁止央行在一级市场上参与国债交易,并且严格限制可供交易的国债种类。因此,我国央行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是不可行之举。

  方式二:在二级市场通过质押式购债(回购交易),是我国央行的“惯用手段”。虽然央行从一级市场购入国债受限,但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不存在法律障碍。我国央行法规定并不排斥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直接指出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央行从二级市场购债的方式之一是质押式——也就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投放短期流动性,熨平发债时带来的资金面波动。这是央行配合发债时使用最多的方法,也是近几年央行扩表的主要因素,这一手段相比直接买断存在一定的资金成本。

  方式三:在二级市场通过现券交易买断式购入或卖出国债,可能是必要情形下的“杀手锏”。与回购交易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购买的国债期限较长,央行相当于向经济体等额释放长期流动性,对于稳经济的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不过负面影响在于会直接干扰债市的定价,而且央行要承担后续债券波动的风险。

  不过,我国央行买断式购入国债的案例并不多。这种情况除了1999年之外,曾在2007年、2017年及2022年发生过,这三年央行购入的国债均与2007年首发的特别国债息息相关。2007年央行购入的是为了提高外汇资产运营收益而首发的特别国债,2017、2022年购入的均是2007年特别国债部分到期后的续发国债。

  结合海外经验,我们认为当前可能还未到央行大规模直接购买国债的地步。美、日主要通过二级市场买断式购入国债,我们发现其央行开启购债的时点有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宏观经济承压;二是央行已经没有降息空间;三是央行购债或有“路径依赖”,一旦开启就难以退出:

  美联储购买国债均开始于特殊的经济背景:首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12月美联储降息至0%-0.25%触及正常利率政策底部,随后在2009年3月开始首次大规模购买国债;第二次大规模购债是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3月美联储同样将利率降至0%-0.25%,并在同月开启新一轮大规模购债扩表。

  日本央行购债同样开启于超宽松货币环境:继1999年将政策利率降至0%后,日本经济持续疲软,日央行不断加码宽松力度,并于2001年3月宣布在必要时直接购买长期国债;2012年日本经济再度承压,购债规模也在该年逐步加速扩张。

  风险提示:国债发行方式超预期;政策出台节奏及项目落地放缓导致经济复苏偏慢;海外经济体提前显著进入衰退,国内出口超预期萎缩。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alababa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